曾国藩为何能剿灭太平军却无法剿灭捻军?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12-03/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本文是应文史宴6月份答读者问而请李古兄撰写,希望提问的读者 梦笔雪山 能够满意。本文从捻军的组织形式、战斗方式与太平军的差别,曾国藩攻打太平军与捻军时的权威高下,战术的合适与否等方面着手,全面总结了捻军的历史。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 ...
本文是应文史宴6月份答读者问而请李古兄撰写,希望提问的读者梦笔雪山能够满意。本文从捻军的组织形式、战斗方式与太平军的差别,曾国藩攻打太平军与捻军时的权威高下,战术的合适与否等方面着手,全面总结了捻军的历史。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想提问的同学请去此贴,我们每月汇总一次:
文史宴启动历史问答,竭诚解答读者们想要了解的话题
想答题的同学可来下贴,有的题目有悬赏,欢迎揭榜领赏。如果特别想了解什么问题但上不了榜,可以联系大司马自行悬赏,募人解答:
文史宴7月悬赏答题
请大家多多支持文史宴,我们尽力为大家服务。
一、太平之后不太平
1
“曾国荃的人马成群结队四处抢掠,但他们却没能带回任何值钱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任何粮食,而大街上到处都塞满了男人的尸体,他们看上去很明显是被饿死的”。
洪秀全所住天王府奢华,一枚纯金玉玺竟重约30磅(27.21斤)。
“天王府的宫殿布置得非常华美,尽管它在南京城陷落的第二天就被烧毁了,但仍留下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它曾经是何等富丽堂皇。天王的玉玺——总共三枚,也都被找到,现落到了曾国藩的手中。其中一枚用纯金打制,约重30磅”。
天京城破后,忠王李秀成被太平天国的子民——离城几英里外的村民俘获并押解回天京交给了清军,而洪秀全的儿子逃走。”
1864.12月 18日 纽约时报。
天京示意图
1863年3月——1864年七月,经过一年零3个月的较量,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曾国荃攻破,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杀。
幼天王在江苏东坝与洪仁玕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被杀。
至此由1851年起,历时13年,蔓延东南半壁的长毛之乱终于被清廷剿灭。
一时之间,颂圣之赞铺天而至,中兴之誉动地而来。清廷得意之余,一面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加封攻灭太平天国的首勋曾国藩,一方面又训诫其不要骤胜而骄,要其以不懈精神,继续扑灭长毛余党。
清廷又下恩旨,对被太平军占领多年的苏杭地区,减免赋税,广开恩科,以示抚恤。
大患既去,圣泽八方,天下似乎要太平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五月,骇人的消息从山东传来,原本已经势衰的捻匪,跟长毛残部合流,复聚成一支新捻,祸及鲁,皖,豫,湘四省,而专职剿捻的钦差大臣,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兵高楼寨兵败身死。
消息传来,九重愕然,不胜痛悼。
太平之后,无复太平。
捻军是什么部队,何以有如此强的战力?
这要从捻军起源处,慢慢说起了。
二、鲁、皖、豫、湘聚之捻
2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
捻军之名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把纸捻成一股,裹上油脂,烧油捻纸用来作法行巫,于节日时聚众表演,宣称可以为人驱除疾病、灾难。然后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这种游民被称为“捻子”。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农户自助的会党。
荒年歉收之时,许多农民加入捻子以求互助,避过饥荒后,又回家务农,故而捻党的特点就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由于1851年之后,清政府忙于应付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统治能力减弱,捻党在淮北一带势力大张,可谓之村村有捻,庄庄有捻。
捻党势力壮大后,就开始充当地方保护者,有时也勒索地方,逐渐发展成半农半匪的组织。
捻党的活动还和私盐贸易有所关联,其前期首领张乐行,兄弟父亲都是私盐贩子,每被清吏追拿,然后索性纠结武装团伙,聚众抗官,成为捻军的领导者。
捻党带有宗族、商人、会党三种属性,活动上聚散不定,流窜性很强,武装混乱,人员也不一定,因此捻党是一种不定型的半武装组织。
捻党转型为捻军后流窜五省,战法飘忽不定,或因其初始性质所至。
太平天国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这支部队路过淮北,于1853年(咸丰三年)6月7日占领雉河集,张乐行和永城冯金标、亳州朱洪立等十八个捻首,得到太平军的接纳,在雉河集山西会馆里歃血为盟,树立黄旗,号召农民起义,他们自称“十八铺聚义”,建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旗总制,从此捻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建制,就可称之为“捻军”了。
雉河集即今天毫州市涡阳县
张乐行等聚众5万余人,趁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侧应于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使捻军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捻军看似统一建制,其实五旗总是由几大姓宗族组成,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地盘,比如黄旗捻军以张姓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蓝旗捻军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与宿州之间;白旗捻军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黑旗捻军姓族更多,包括苏、王、宋、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
捻军五旗盘据地区
这些旗总名义上联合,其实组织非常松散,很多部队时聚时散,有的甚至中途回乡务农,大部分首领只热衷于流窜打粮(抢掠粮饷),对于建制称国毫无兴趣,由此可见捻军政治素质较太平天国又要低很多。
1853年年旧历年关,捻军在六安发生内讧。以绰号“饿狼”的刘永敬和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二人为首的蓝旗将领,自恃实力强大,反对和太平天国联合,不服从张乐行的统一指挥,有的人擅自率部北归。于是,在盟主张乐行的默许下,白旗旗总龚得树以“反叛”罪名将刘永敬和刘天台处死,蓝旗将领不服,刘天福和刘天祥等率部北归。这就是捻军史上的“六安事变”。
六安事变暴露了出了捻军内部的真实情况,捻军不是一支军队。五旗总只是几大姓的家族集团,捻军是一个以地域,乡故,宗亲为纽带,军事化和政治化的程度都非常低的武装力量。
六安事变之后,捻军五旗之间因为地盘纷争的相互残杀依然在继续,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过。
比如,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到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到僧格林沁南下攻捻,捻军面临严重危机,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就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1863年,淮南淮北捻军征战失败,张乐行率捻军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的敌人。最后雉河集被僧格林沁打破,张乐行身死。
从某个角度说,前期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人绞杀的。
到了捻军后期,地域性的五旗总名存实亡。旗总们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武装,后来纷纷出走。剩下张(以张宗禹为代表)姓,龚姓、苏姓三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成为捻军的核心力量。
所以捻军不注重割据地方,只是长期流窜于鲁豫皖湘地区,热衷于在富庶地方就食。因为其根本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权。
不过割据建制和长窜流冦,这两种风格的武装力量谁优谁劣?
就政治发展而言,可能前者更优,毕竟打下根据地,封王建国是建立新王朝的第一步。只是对于捻军来言,这是一个难负担的政治难题。
举例来说,比捻军素质优良许多的太平军,在攻下南京,定都建制之后,就每每被清军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其后次次军事行动,无论争安庆,下苏杭,打上海,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天京一旦有事,就不得不全军回援。
1864年,李秀成攻打上海,本有胜算,因为天京被围,三十万大军只能返回救援,几战失利,完全陷入被动。最后天京失守,玉石俱焚。
可见,如果一支武装没有足够的实力(人员素质,军队规模,后勤能力,政治能力,制度能力)去强行建立根据地,是画地为牢的昏聩之举。而保持流冦本色,不以一地一城得失为意,不失为一些野路子三脚猫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条路径。
1863年,张乐行在湖北雉河集和僧格林沁二十万精锐死磕,结果兵败身死,而分兵而出的张宗禹部纵横驰骋于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四省,遍及数十州县,败丁宝桢,击毙僧格林沁,甚至令曾国藩都束手无策,靠的就是以走避敌,以走疲敌的流窜战术,虽然其最终在1868年被李鸿章剿灭,可是如果军事化低劣的捻军去经营什么根据地,只会灭亡的更快。
在张乐行身死后不久,捻军的同盟者太平天国也至穷途末路,曾国荃以五万湘军,用围城挖壕的战术,将天京挖成一座死城,城中一万余太平军百计突围不利,粮草枯竭,渐呈颓势。最终曾国荃攻下天京城墙重堡“龙脖子”,又用三万斤火药炸塌城墙,攻入城内,太平军分崩瓦解,耗时一年的天京保卫战结束。
清军攻陷天京城墙
这场攻防战,是以壕为堑,陷敌于客,使己为主的湘军攻略完美模板。
湘军的战术脱胎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总体思路就是以守为攻,重视土工作业,挖深壕,结硬寨,层层推进,将敌人逼于死地,使其不得不濒死一击,己方以逸待劳,必然一举获胜。
曾国藩对此深有心得,谓之结硬寨,打呆仗,称大阵必用呆兵。呆兵看似土鳖,却令英雄束手,勇悍如陈玉诚,狡黠如李秀成,总被呆兵大阵层层碾压,分割就戮。这种战术直到一战还有翻版,在凡尔登之战,德法皆不敢浪战,双方用战壕加铁丝网层层推进,结果硬怼之下,机关枪绞杀了二十万条生命。
曾国藩的湘军以堡垒渐进战术为强,而他未来的对手捻军以长窜奔突为胜,这样的精彩对决,想想都让人兴奋,不过不要急。我们先看看捻军是如何用长窜流动战术拖死蒙古名将僧格林沁的。
三 、鲁豫大地争角逐
3
1863年,张乐行战死之后。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率部回安徽,进攻太湖、潜山、桐城,以长窜之势,在地图上兜了一个大圈,于同治二年再次回到雉河集,此时较张乐行死去才一年。
此时天京已经危在旦夕,陕西的太平军东下欲救天京,张宗禹本来就是太平天国加封的梁王,于是两军合兵一处,一起东下。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湖广总督官文的鄂军、河南巡抚张之万的豫军和安徽巡抚乔松年的皖军前往阻击,两军大战于鄂东地区,东下受阻。
夏天,天京失守,张宗禹与太平军部将赖文光、马融和等合围湖北麻城,被僧格林沁清军陈国瑞、成大吉部所败,折入安徽宿松、望江、潜山、太湖之间,僧格林沁由英山追至豫西之邓州。
多次和蒙古骑兵交锋之后,张宗禹开始认识到骑兵是部队机动性的主体,于是开始易步为骑,把捻军主体转化为骑兵部队,使得捻军的流窜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旋即而进。12月7日,捻军败僧军于襄阳,然后挥军北上,进入河南邓州(今邓县)境。
捻军在邓州、鲁山再度击败僧格林沁,随即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
僧格林沁行军作风野蛮,剿捻屡次失手,让他更欲灭捻军而后快。于是僧格林沁和捻军在鲁豫大地之上,开一场生死时速的角逐。
红色为捻军进军路线,蓝色为僧军追击路线
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鄢陵。追至鄢陵县北阎寨坡。捻军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将其击溃。
2月中下旬,捻军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待敌军到达信阳时,捻军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睢州境。1865年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率的蒙古骑兵居然被捻军被拖得精疲力竭,
“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
而飘忽不定的捻军,却意犹未尽,又在地图开始一波走位风骚的神操作。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甩开丁宝桢由兖州而来的劫杀,北趋宁阳、东平,途中击溃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赣榆、海州、沐阳。5月3日,再次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再次北上宁阳、汶上——
如果把捻军的行军路线画出来,从1865年4月到5月,他们就是地图上由北至南,由南至北,心电图般的高频率飞窜,几次官军的堵截,都被冲破。而紧随其后的僧格林沁已经成为一支孤军,被捻军牢牢牵住,最后引到死地。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追到山东菏泽。得知捻军主力在城西高楼寨屯扎。随即率六千骑兵。二万四千步兵进入高搂寨谋求与捻军决战。第二天凌晨,僧军遭遇任化邦的蓝旗马队、张宗禹的黄旗马队冲阵,又被柳林深处的捻军埋伏,激战一天,师老兵疲的僧格林沁部终于被击溃。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想提问的同学请去此贴,我们每月汇总一次:
文史宴启动历史问答,竭诚解答读者们想要了解的话题
想答题的同学可来下贴,有的题目有悬赏,欢迎揭榜领赏。如果特别想了解什么问题但上不了榜,可以联系大司马自行悬赏,募人解答:
文史宴7月悬赏答题
请大家多多支持文史宴,我们尽力为大家服务。

一、太平之后不太平
1
“曾国荃的人马成群结队四处抢掠,但他们却没能带回任何值钱的东西。几乎找不到任何粮食,而大街上到处都塞满了男人的尸体,他们看上去很明显是被饿死的”。
洪秀全所住天王府奢华,一枚纯金玉玺竟重约30磅(27.21斤)。
“天王府的宫殿布置得非常华美,尽管它在南京城陷落的第二天就被烧毁了,但仍留下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它曾经是何等富丽堂皇。天王的玉玺——总共三枚,也都被找到,现落到了曾国藩的手中。其中一枚用纯金打制,约重30磅”。
天京城破后,忠王李秀成被太平天国的子民——离城几英里外的村民俘获并押解回天京交给了清军,而洪秀全的儿子逃走。”
1864.12月 18日 纽约时报。

天京示意图
1863年3月——1864年七月,经过一年零3个月的较量,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曾国荃攻破,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杀。
幼天王在江苏东坝与洪仁玕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被杀。
至此由1851年起,历时13年,蔓延东南半壁的长毛之乱终于被清廷剿灭。
一时之间,颂圣之赞铺天而至,中兴之誉动地而来。清廷得意之余,一面以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加封攻灭太平天国的首勋曾国藩,一方面又训诫其不要骤胜而骄,要其以不懈精神,继续扑灭长毛余党。
清廷又下恩旨,对被太平军占领多年的苏杭地区,减免赋税,广开恩科,以示抚恤。
大患既去,圣泽八方,天下似乎要太平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五月,骇人的消息从山东传来,原本已经势衰的捻匪,跟长毛残部合流,复聚成一支新捻,祸及鲁,皖,豫,湘四省,而专职剿捻的钦差大臣,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兵高楼寨兵败身死。
消息传来,九重愕然,不胜痛悼。
太平之后,无复太平。
捻军是什么部队,何以有如此强的战力?
这要从捻军起源处,慢慢说起了。

二、鲁、皖、豫、湘聚之捻
2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
捻军之名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把纸捻成一股,裹上油脂,烧油捻纸用来作法行巫,于节日时聚众表演,宣称可以为人驱除疾病、灾难。然后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这种游民被称为“捻子”。后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农户自助的会党。
荒年歉收之时,许多农民加入捻子以求互助,避过饥荒后,又回家务农,故而捻党的特点就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由于1851年之后,清政府忙于应付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统治能力减弱,捻党在淮北一带势力大张,可谓之村村有捻,庄庄有捻。
捻党势力壮大后,就开始充当地方保护者,有时也勒索地方,逐渐发展成半农半匪的组织。
捻党的活动还和私盐贸易有所关联,其前期首领张乐行,兄弟父亲都是私盐贩子,每被清吏追拿,然后索性纠结武装团伙,聚众抗官,成为捻军的领导者。
捻党带有宗族、商人、会党三种属性,活动上聚散不定,流窜性很强,武装混乱,人员也不一定,因此捻党是一种不定型的半武装组织。
捻党转型为捻军后流窜五省,战法飘忽不定,或因其初始性质所至。
太平天国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这支部队路过淮北,于1853年(咸丰三年)6月7日占领雉河集,张乐行和永城冯金标、亳州朱洪立等十八个捻首,得到太平军的接纳,在雉河集山西会馆里歃血为盟,树立黄旗,号召农民起义,他们自称“十八铺聚义”,建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旗总制,从此捻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建制,就可称之为“捻军”了。

雉河集即今天毫州市涡阳县
张乐行等聚众5万余人,趁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侧应于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使捻军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捻军看似统一建制,其实五旗总是由几大姓宗族组成,而且各自有各自的地盘,比如黄旗捻军以张姓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蓝旗捻军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与宿州之间;白旗捻军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黑旗捻军姓族更多,包括苏、王、宋、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

捻军五旗盘据地区
这些旗总名义上联合,其实组织非常松散,很多部队时聚时散,有的甚至中途回乡务农,大部分首领只热衷于流窜打粮(抢掠粮饷),对于建制称国毫无兴趣,由此可见捻军政治素质较太平天国又要低很多。
1853年年旧历年关,捻军在六安发生内讧。以绰号“饿狼”的刘永敬和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二人为首的蓝旗将领,自恃实力强大,反对和太平天国联合,不服从张乐行的统一指挥,有的人擅自率部北归。于是,在盟主张乐行的默许下,白旗旗总龚得树以“反叛”罪名将刘永敬和刘天台处死,蓝旗将领不服,刘天福和刘天祥等率部北归。这就是捻军史上的“六安事变”。
六安事变暴露了出了捻军内部的真实情况,捻军不是一支军队。五旗总只是几大姓的家族集团,捻军是一个以地域,乡故,宗亲为纽带,军事化和政治化的程度都非常低的武装力量。
六安事变之后,捻军五旗之间因为地盘纷争的相互残杀依然在继续,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过。
比如,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到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到僧格林沁南下攻捻,捻军面临严重危机,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就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1863年,淮南淮北捻军征战失败,张乐行率捻军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的敌人。最后雉河集被僧格林沁打破,张乐行身死。
从某个角度说,前期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人绞杀的。
到了捻军后期,地域性的五旗总名存实亡。旗总们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武装,后来纷纷出走。剩下张(以张宗禹为代表)姓,龚姓、苏姓三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成为捻军的核心力量。
所以捻军不注重割据地方,只是长期流窜于鲁豫皖湘地区,热衷于在富庶地方就食。因为其根本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权。
不过割据建制和长窜流冦,这两种风格的武装力量谁优谁劣?
就政治发展而言,可能前者更优,毕竟打下根据地,封王建国是建立新王朝的第一步。只是对于捻军来言,这是一个难负担的政治难题。
举例来说,比捻军素质优良许多的太平军,在攻下南京,定都建制之后,就每每被清军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其后次次军事行动,无论争安庆,下苏杭,打上海,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天京一旦有事,就不得不全军回援。
1864年,李秀成攻打上海,本有胜算,因为天京被围,三十万大军只能返回救援,几战失利,完全陷入被动。最后天京失守,玉石俱焚。
可见,如果一支武装没有足够的实力(人员素质,军队规模,后勤能力,政治能力,制度能力)去强行建立根据地,是画地为牢的昏聩之举。而保持流冦本色,不以一地一城得失为意,不失为一些野路子三脚猫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条路径。
1863年,张乐行在湖北雉河集和僧格林沁二十万精锐死磕,结果兵败身死,而分兵而出的张宗禹部纵横驰骋于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四省,遍及数十州县,败丁宝桢,击毙僧格林沁,甚至令曾国藩都束手无策,靠的就是以走避敌,以走疲敌的流窜战术,虽然其最终在1868年被李鸿章剿灭,可是如果军事化低劣的捻军去经营什么根据地,只会灭亡的更快。
在张乐行身死后不久,捻军的同盟者太平天国也至穷途末路,曾国荃以五万湘军,用围城挖壕的战术,将天京挖成一座死城,城中一万余太平军百计突围不利,粮草枯竭,渐呈颓势。最终曾国荃攻下天京城墙重堡“龙脖子”,又用三万斤火药炸塌城墙,攻入城内,太平军分崩瓦解,耗时一年的天京保卫战结束。

清军攻陷天京城墙
这场攻防战,是以壕为堑,陷敌于客,使己为主的湘军攻略完美模板。
湘军的战术脱胎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总体思路就是以守为攻,重视土工作业,挖深壕,结硬寨,层层推进,将敌人逼于死地,使其不得不濒死一击,己方以逸待劳,必然一举获胜。
曾国藩对此深有心得,谓之结硬寨,打呆仗,称大阵必用呆兵。呆兵看似土鳖,却令英雄束手,勇悍如陈玉诚,狡黠如李秀成,总被呆兵大阵层层碾压,分割就戮。这种战术直到一战还有翻版,在凡尔登之战,德法皆不敢浪战,双方用战壕加铁丝网层层推进,结果硬怼之下,机关枪绞杀了二十万条生命。
曾国藩的湘军以堡垒渐进战术为强,而他未来的对手捻军以长窜奔突为胜,这样的精彩对决,想想都让人兴奋,不过不要急。我们先看看捻军是如何用长窜流动战术拖死蒙古名将僧格林沁的。

三 、鲁豫大地争角逐
3
1863年,张乐行战死之后。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率部回安徽,进攻太湖、潜山、桐城,以长窜之势,在地图上兜了一个大圈,于同治二年再次回到雉河集,此时较张乐行死去才一年。
此时天京已经危在旦夕,陕西的太平军东下欲救天京,张宗禹本来就是太平天国加封的梁王,于是两军合兵一处,一起东下。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湖广总督官文的鄂军、河南巡抚张之万的豫军和安徽巡抚乔松年的皖军前往阻击,两军大战于鄂东地区,东下受阻。
夏天,天京失守,张宗禹与太平军部将赖文光、马融和等合围湖北麻城,被僧格林沁清军陈国瑞、成大吉部所败,折入安徽宿松、望江、潜山、太湖之间,僧格林沁由英山追至豫西之邓州。
多次和蒙古骑兵交锋之后,张宗禹开始认识到骑兵是部队机动性的主体,于是开始易步为骑,把捻军主体转化为骑兵部队,使得捻军的流窜能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旋即而进。12月7日,捻军败僧军于襄阳,然后挥军北上,进入河南邓州(今邓县)境。
捻军在邓州、鲁山再度击败僧格林沁,随即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
僧格林沁行军作风野蛮,剿捻屡次失手,让他更欲灭捻军而后快。于是僧格林沁和捻军在鲁豫大地之上,开一场生死时速的角逐。

红色为捻军进军路线,蓝色为僧军追击路线
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鄢陵。追至鄢陵县北阎寨坡。捻军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将其击溃。
2月中下旬,捻军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待敌军到达信阳时,捻军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睢州境。1865年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率的蒙古骑兵居然被捻军被拖得精疲力竭,
“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
而飘忽不定的捻军,却意犹未尽,又在地图开始一波走位风骚的神操作。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甩开丁宝桢由兖州而来的劫杀,北趋宁阳、东平,途中击溃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赣榆、海州、沐阳。5月3日,再次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再次北上宁阳、汶上——
如果把捻军的行军路线画出来,从1865年4月到5月,他们就是地图上由北至南,由南至北,心电图般的高频率飞窜,几次官军的堵截,都被冲破。而紧随其后的僧格林沁已经成为一支孤军,被捻军牢牢牵住,最后引到死地。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追到山东菏泽。得知捻军主力在城西高楼寨屯扎。随即率六千骑兵。二万四千步兵进入高搂寨谋求与捻军决战。第二天凌晨,僧军遭遇任化邦的蓝旗马队、张宗禹的黄旗马队冲阵,又被柳林深处的捻军埋伏,激战一天,师老兵疲的僧格林沁部终于被击溃。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200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28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25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6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4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