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票拟制度的历史由来 票拟制度的职能及运作方式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11-29/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票拟制度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代制度,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递给皇帝御览,之后发给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拟批复内容,用墨书小票贴在原来的奏疏上,呈递给皇帝。因为用墨书小票草拟,所以称为票拟。在票拟呈递给皇帝御览后, ...
票拟制度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代制度,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递给皇帝御览,之后发给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拟批复内容,用墨书小票贴在原来的奏疏上,呈递给皇帝。因为用墨书小票草拟,所以称为票拟。在票拟呈递给皇帝御览后,如皇帝同意内阁意见,则用朱笔照批后将奏疏发出执行(宣德朝后,此项权力转移到司礼监),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新票拟。此外,皇帝还可以把这份奏疏压下,既不发下也不打回内阁,而是做冷处理,称为留中。
宣德皇帝
我们一般认为票拟制度成形于宣宗宣德年间,但宣德初期票拟未成定制,宣宗只是常命重要大臣为皇帝顾问,以票拟形式参与决策,但这项权力并未专属内阁,不是阁臣亦可参与,如夏元吉、蹇义等即不是阁臣而参与过票拟,这一形式有一些像洪武皇帝初废丞相时与六部九卿面议政务。不过宣德朝最为重要,最受信赖的三位大臣即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宣宗常问政于三杨,可以说他们促成了内阁票拟制度的形成。
内阁会议(《大明王朝》剧照)
票拟制度成为定制则是在正统年间。英宗正统皇帝九岁即位,主少国疑,皇帝遇事常面询于太后,而张太后素以贤名称著,为避免后宫干政,“太后避专,令阁臣议行”,此后内阁阁臣掌票拟之职始成定例。
严嵩
内阁票拟制度刚刚定行之际,还是“同寅协恭”,即所有阁臣协商办理。直到弘治、正德年间首辅的地位才显著上升,阁臣票拟“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所以后来也称内阁首辅为首揆。

宣德皇帝
我们一般认为票拟制度成形于宣宗宣德年间,但宣德初期票拟未成定制,宣宗只是常命重要大臣为皇帝顾问,以票拟形式参与决策,但这项权力并未专属内阁,不是阁臣亦可参与,如夏元吉、蹇义等即不是阁臣而参与过票拟,这一形式有一些像洪武皇帝初废丞相时与六部九卿面议政务。不过宣德朝最为重要,最受信赖的三位大臣即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宣宗常问政于三杨,可以说他们促成了内阁票拟制度的形成。

内阁会议(《大明王朝》剧照)
票拟制度成为定制则是在正统年间。英宗正统皇帝九岁即位,主少国疑,皇帝遇事常面询于太后,而张太后素以贤名称著,为避免后宫干政,“太后避专,令阁臣议行”,此后内阁阁臣掌票拟之职始成定例。

严嵩
内阁票拟制度刚刚定行之际,还是“同寅协恭”,即所有阁臣协商办理。直到弘治、正德年间首辅的地位才显著上升,阁臣票拟“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所以后来也称内阁首辅为首揆。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200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28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25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6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4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