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什么缺陷?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12-10/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孙中山通过提出民生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对其进行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阐释,如果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政策得力,官吏清兼,在国家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是很有可能的。惜乎近代中国内用外患之甚,孙中山先生在提出其社会理想时对国情的估计尚有若干 ...
孙中山通过提出“民生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对其进行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阐释,如果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政策得力,官吏清兼,在国家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是很有可能的。惜乎近代中国内用外患之甚,孙中山先生在提出其社会理想时对国情的估计尚有若干不足。
孙中山辛亥时期旧照
其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势力控制了中国,中国几乎国将不国,它们不能容许孙中山在这块土地上试验自己的理想。这方面,自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孙中山已经有了许多切身体会,并且已经认识到:“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1。国家、民族不能独立,一切仁人志士要想实践自己的理想都是不成功的。要建国必须先救国。只有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建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局面不改变的情况下,建国蓝图越具体,就越具有空想性。当1924年9月18日,孙中山代表中国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明确宣布,辛亥革命以后之国内战祸,“直接受自军阀,间接受自帝国主义”,“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2。只有如此,中国才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独立之国家,才具有实现三民主义的条件。到这时,孙中山的认识才得到了校正。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社会一瞥
其二,孙中山强调中国只有大贫和小贫,意在模糊中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他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没有体察到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存在。他虽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却没有认识到太平天国起义正是19世纪50年代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激化的表现。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成长,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所企望的中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中有相当影响,官办企业也有了可观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独资企业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的走向。这些资本主义的生产、金融、交通企业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力是很大的。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已经存在3。对这些估计不足而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颇有些单向度思考的意味。试想,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土地公有、资本公有能否实现?实现以后能否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产生?如何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公平分配、人人幸福?是否能避免劳资间阶级斗争的产生?怎么能做到工人和资本家不发生冲突、农民得益,地主不受损失?这都是些未可肯定答复的问题。孙中山以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病态,是可以人为地加以医治的。殊不知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利益差异之驱使必然产生的客观存在,人们不可主观上想像去消灭它的。阶级斗争有时激化,有时缓和,在根本的阶级利益差异消失前是不可消灭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政党可以引导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却不可能像外科医生一样,把阶级斗争这个毒瘤从社会病体上割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不可避免。设想避免阶级斗争,避免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作一劳永逸之计,是主观的、空想的、幼稚的。虽然,对于孙中山的毕生奋斗来说,这是一种很崇高的理想。但是,作为观察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对孙中山设计民生主义蓝图的不足之处,不能不指出来。
中山陵
本文原题为《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是张海鹏教授于1996年5月在京都孙文研究会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上作的演讲,载日本孙文研究会会报《孙文研究》,第21期,199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
1.《民生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24页。
2.《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同上书,第11卷,第76页。
3.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市工人代表会的演说中,说本国的资本家还没有压迫工人的能力,这显然是曲解,但他又说,中国工人反想种种办法来压迫本国资本家,中国工人常常和本国资本家发生交涉,中国工人是驾于本国资本家之上。从这种曲解中,我们看到孙中山实际上承认劳资矛盾的现实情况。见《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148~149页。

孙中山辛亥时期旧照
其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势力控制了中国,中国几乎国将不国,它们不能容许孙中山在这块土地上试验自己的理想。这方面,自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孙中山已经有了许多切身体会,并且已经认识到:“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1。国家、民族不能独立,一切仁人志士要想实践自己的理想都是不成功的。要建国必须先救国。只有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建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局面不改变的情况下,建国蓝图越具体,就越具有空想性。当1924年9月18日,孙中山代表中国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明确宣布,辛亥革命以后之国内战祸,“直接受自军阀,间接受自帝国主义”,“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2。只有如此,中国才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独立之国家,才具有实现三民主义的条件。到这时,孙中山的认识才得到了校正。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社会一瞥
其二,孙中山强调中国只有大贫和小贫,意在模糊中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他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没有体察到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存在。他虽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却没有认识到太平天国起义正是19世纪50年代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激化的表现。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成长,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所企望的中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中有相当影响,官办企业也有了可观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独资企业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的走向。这些资本主义的生产、金融、交通企业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力是很大的。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已经存在3。对这些估计不足而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颇有些单向度思考的意味。试想,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土地公有、资本公有能否实现?实现以后能否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产生?如何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公平分配、人人幸福?是否能避免劳资间阶级斗争的产生?怎么能做到工人和资本家不发生冲突、农民得益,地主不受损失?这都是些未可肯定答复的问题。孙中山以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病态,是可以人为地加以医治的。殊不知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利益差异之驱使必然产生的客观存在,人们不可主观上想像去消灭它的。阶级斗争有时激化,有时缓和,在根本的阶级利益差异消失前是不可消灭的。有远见的政治家、政党可以引导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却不可能像外科医生一样,把阶级斗争这个毒瘤从社会病体上割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不可避免。设想避免阶级斗争,避免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作一劳永逸之计,是主观的、空想的、幼稚的。虽然,对于孙中山的毕生奋斗来说,这是一种很崇高的理想。但是,作为观察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对孙中山设计民生主义蓝图的不足之处,不能不指出来。

中山陵
本文原题为《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是张海鹏教授于1996年5月在京都孙文研究会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上作的演讲,载日本孙文研究会会报《孙文研究》,第21期,199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5期。
1.《民生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24页。
2.《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同上书,第11卷,第76页。
3.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市工人代表会的演说中,说本国的资本家还没有压迫工人的能力,这显然是曲解,但他又说,中国工人反想种种办法来压迫本国资本家,中国工人常常和本国资本家发生交涉,中国工人是驾于本国资本家之上。从这种曲解中,我们看到孙中山实际上承认劳资矛盾的现实情况。见《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148~149页。
华 兴 春 秋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200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28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25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6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4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