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12-20/ 分类:文史百科/阅读:
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樾、姚鼐等,因为这些人都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而得名桐城文派,又名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桐城派。 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驱人物,是著名的古文家与史学家,精于制义,擅长古文,尤志于明史。他的理论自成体系,文 ...
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樾、姚鼐等,因为这些人都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而得名桐城文派,又名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桐城派。
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驱人物,是著名的古文家与史学家,精于制义,擅长古文,尤志于明史。他的理论自成体系,文章文辞清明,笔墨生动,深得司马迁、韩愈文法。他对桐城派的开派人方苞有着很大的的影响,他的论文主张对后来桐城诸家理论的启迪上也有着重大影响,其古文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开启了桐城派的先河。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他是桐城派创始人,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义法”。方苞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即今之所谓文章学。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只有剪裁得体,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才是好文章。“义法”的提出为桐城文派树立了理论的旗帜。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是桐城派中坚人物,师事方苞,又是姚鼐的老师。刘大槲在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而他的“神气”说又被后继者姚鼐继承并加以发展成“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八字主张。
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是桐城派集大成人物。他阐述了方苞、刘大樾以及姚鼐之间的理论继承关系。姚鼐提出了著名的古文写作原则,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此外,他还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
桐城文派发展到清朝,有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曾国藩( 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他在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之外又加入“经济”一项,并扩大了古文的传统,此外他还特别推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
还有所谓的“阳湖派”,开创者为张惠言、恽敬。这一派总体上是以桐城派为宗,但在许多方面有突破。
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先驱人物,是著名的古文家与史学家,精于制义,擅长古文,尤志于明史。他的理论自成体系,文章文辞清明,笔墨生动,深得司马迁、韩愈文法。他对桐城派的开派人方苞有着很大的的影响,他的论文主张对后来桐城诸家理论的启迪上也有着重大影响,其古文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开启了桐城派的先河。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他是桐城派创始人,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义法”。方苞的“义法”讲的是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律,即今之所谓文章学。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只有剪裁得体,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才是好文章。“义法”的提出为桐城文派树立了理论的旗帜。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是桐城派中坚人物,师事方苞,又是姚鼐的老师。刘大槲在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提出了“神气、音节”说,而他的“神气”说又被后继者姚鼐继承并加以发展成“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八字主张。

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是桐城派集大成人物。他阐述了方苞、刘大樾以及姚鼐之间的理论继承关系。姚鼐提出了著名的古文写作原则,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此外,他还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
桐城文派发展到清朝,有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曾国藩( 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他在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之外又加入“经济”一项,并扩大了古文的传统,此外他还特别推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
还有所谓的“阳湖派”,开创者为张惠言、恽敬。这一派总体上是以桐城派为宗,但在许多方面有突破。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盘点明朝最惨的5位皇后
文史百科/阅读:5290 -
历朝开国皇帝的性格盘点
文史百科/阅读:3401 -
宋朝两个不能生育的皇后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阅读:3697 -
明光宗朱常洛的皇后是谁?朱常洛的妃子及儿子列表
文史百科/阅读:4553 -
清朝后妃中福晋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阅读:5875 -
嫡庶之分的由来 嫡庶究竟是怎么区分的?
文史百科/阅读:5776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