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摸金校尉”到底有多神?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08-13/ 分类:历史解密/阅读:
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收官之际,笔者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摸金校尉。 别急,在说摸金校尉前,先来说真实的鬼吹灯。 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剧照 鬼吹灯现象是科学并不玄妙神秘 据小说《鬼吹灯》的叙述,古人在是盗墓时,需要在墓室东南角点一盏灯。如果 ...
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收官之际,笔者来讲讲历史上真实的摸金校尉。
别急,在说摸金校尉前,先来说真实的“鬼吹灯”。

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剧照
“鬼吹灯”现象是科学并不玄妙神秘
据小说《鬼吹灯》的叙述,古人在是盗墓时,需要在墓室东南角点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
不过,现在只要学过中学化学的人都知道“鬼吹灯”的真实原理是这样的:
昏暗的墓室里缺少氧气,盗墓者点一盏灯的目的一是照明,二是只点一盏灯减少对墓室内氧气的消耗,第三就是所谓玄妙的“鬼吹灯了”:墓室内氧气本就不多,如何等突然熄灭,则说明氧气不够,盗墓行为必须暂停。这就同如今的人们进入长期未开启的地窖之前,要先点燃蜡烛,用土办法探测下雨地窖内的含氧量是一个原理。
奈何古人不懂这些化学常识,于是将这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鬼之时,就认为是墓中的鬼祟在作怪。
说完了“鬼吹灯”,再说说为什么盗墓者要把这盏性命由关的灯放置在墓室的墓室东南角呢?除了归结为封建迷信的老说辞,这里面就没有什么别的科学道理了么?

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剧照
其实,这又与古人的葬俗与人体力学有关了。
中国古代墓葬,除了少部分凤毛麟角的高等级大墓外,多半选择坐北朝南的型制,即作为墓室薄弱点的墓门一般朝向南方。盗墓者处于盗掘方便的考虑,往往也会选择墓门这处薄弱点开展盗掘活动。
盗墓者在掘开墓门之后,往往会随手将照明工具放在一边,开始盗墓。而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力学原理,人类往往因为“右力”(即右手、右臂等右半侧身体更灵活,力气也更大)的原因,会将重要的物品放在右手中--墓门大开后,在暗无天日的墓室内,盗墓者最首要的工具自然是照明设备,因此盗墓者用右手持有珍贵的光源(灯、蜡烛、火炬等)的肯能性也是最高。
“墓门朝南”、“右手持灯”、“随手一放”将这些细节重合在一起,便导致盗墓者把灯放置于墓室东南的几率最大。
再结合“鬼吹灯”的化学现象,以及盗墓这种特殊活动的诡异气氛,和古人对自然想象的一知半解,当然还有古代盗墓活动是标准的“口口相传”式的经验学,于是才有了摸金校尉盗墓时在“墓室东南角点一盏灯”的民间说法--后来的盗墓者只是遵从了盗墓前辈们总结出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教条化、神圣化,却并没有思考这些经验学的发端。
好了,言归正题,下面正式来聊聊摸金校尉这个民间传说中非常有钱途的职业。
中国历史上的盗墓非常流行,盗墓者可以是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除了部分故意要惊扰死者的政治复仇,主流盗墓活动的目的都非常明确直接,就是图财。墓里有宝贝,总会有惦记宝贝的人。不过,虽然盗墓者众,也不是什么人都配叫摸金校尉。
盗墓源于厚葬,有“宝”即会招掘
盗墓是厚葬的孪生兄弟。另一个提倡厚葬的古文明埃及,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中国人视死如生,活着的时候崇尚享受,死了也不能亏待自己,还要“食太仓”(汉代墓室常见铭文:死了还要享用国家粮仓)。厚葬之风,几乎与中国历史相始终,商代即兴厚葬,此后历代,时起时伏,而盗墓之风则与之形影不离。一方面,墓主人死后要享受,儿孙要尽孝,自然会把大量金银珠宝埋入墓中;另一方面,盗匪、平民、军阀,甚至政府等,又急需钱财救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盗墓记载,见于周代末年。当时有人挖掘古墓,得到了一颗玉印,上面刻有八十个字,最后到了李斯手里,引起了这位学者型官员考辨古文字的雅趣。早期盗墓者的技术水平,因记载往往语焉不详,不得其详。盗墓行为是各个阶层都乐意为之的,古代大墓封土又往往巨大而醒目,逮准了猛挖,往往不愁没有收获。

曹操被民间认为是盗墓者的祖师爷
至于专业的盗墓技术,我们可以从清末掌故汇编《清稗类钞》中,略窥一二。当时中国的专业盗墓客,常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擅长“巧力”,对于盗洞应该打在何处(棺前还是棺尾),打成什么形状(方的还是圆的),都有独特的讲究,并且有一些专业的发掘器械。因北方汉唐故地,大墓集中,封土巨大,发现大墓并不难,如何快捷的取走东西,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南派盗墓,则更注重“巧技”,尤其是堪舆术的运用。只有对风水知识有足够的掌握,才能助力他们精准定位大墓的位置,少走弯路。据说广东帮还有所谓的“望闻问切”四种绝技,其功能大多也还是协助判断大墓的位置。
“盗高一尺,墓高一丈”,造墓与盗墓也在进行着军备竞赛。最常见的墓葬防范是加固墓室,尤其是早期的诸侯大墓,往往以巨石头砌墙,墙内充填细沙,给盗墓者的盗墓行为增加难度。长久不得打开墓室,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被发现,盗墓者权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放弃。
第二种墓葬防范是设置机关,这种方法常见于众多的笔记小说之中,如《太平广记》引《酉阳杂姐》载:一伙盗贼掘开一古墓,进人墓道,“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因列炬而人.至开东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还有“见铜人数十枚张目视,俄闻家中击鼓大叫,竟不敢进”等。
除了死人未雨绸缪防范盗墓,活人也会帮忙,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死后被打搅。历代法律对盗墓行为的惩治都极为严厉,动辄死罪。此外,社会舆论对盗墓行为也是毫不留情,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不乏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
不过种种防范和法律的惩治,只能对付的了小贼,古代的盗墓主力军,往往并不是他们,而是所谓的“官盗”。也只有他们,才配叫“摸金校尉”。“官盗”机器开动的时候,席卷大地,无墓不掘,无骸不露,民间小贼实在是望尘莫及。
你也配叫“摸金校尉”?
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被称为“摸金校尉”,实际上,“摸金校尉”也好,“发丘中郎将”也罢,指代的都是官方“盗墓贼”。历史上著名的官方盗墓团伙,多为军阀,手下成千上万的弟兄跟着你吃饭,军费何来?最便捷的取财之道自然是盗大墓,三国的曹操等军阀,南宋伪齐政权的“淘沙官”,五代的温韬,民国的孙殿英,莫不是如此。
曹操并非是“官盗”的开创者,其实两汉之际,官方半官方的盗墓行为已不少见。但曹操的很多行为还是比较突出的。陈琳帮袁绍撰写的讨曹檄文难免夸张,但是多少能反映出一些事实真相:首先,盗墓时,曹操往往亲临现场,这与曹操个人爱好有关,他早年即已从事盗墓活动,劣迹斑斑;第二,曹操还设置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并发明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专业军职。
某部动漫作品中的著名的“官盗”分子,军阀温韬
不过,所谓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名称滑稽,很可能只是一句戏言,或是陈琳杜撰嘲讽曹操的言辞。“中郎将”在古代是级别很高的军事职位,以“发丘”(掘大墓之封土)命之,可能性并不高。中级军职“校尉”的命名也是同理,掘坟大队长,捞金小队长,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
至于曹操的盗墓手法,--手法之简单粗暴与民国孙殿英破坏慈禧墓如出一辙,发动军队肆意破坏,中原各地的众多大墓都遭到了空前破坏,史载“无骸不露”。
盗墓盗多了,当然也担心盗到自己头上,只好提倡薄葬,并尽量在墓葬外形上也小心低调,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后世的很多记载甚至有不少关于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不过即便如此,曹操墓还是没有躲过盗墓贼的眼光,当其在2005年被河南考古人员发现时,已多次被盗。

市面上供叶公好龙者把玩的所谓“摸金符”
别急,在说摸金校尉前,先来说真实的“鬼吹灯”。

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剧照
据小说《鬼吹灯》的叙述,古人在是盗墓时,需要在墓室东南角点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
不过,现在只要学过中学化学的人都知道“鬼吹灯”的真实原理是这样的:
昏暗的墓室里缺少氧气,盗墓者点一盏灯的目的一是照明,二是只点一盏灯减少对墓室内氧气的消耗,第三就是所谓玄妙的“鬼吹灯了”:墓室内氧气本就不多,如何等突然熄灭,则说明氧气不够,盗墓行为必须暂停。这就同如今的人们进入长期未开启的地窖之前,要先点燃蜡烛,用土办法探测下雨地窖内的含氧量是一个原理。
奈何古人不懂这些化学常识,于是将这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鬼之时,就认为是墓中的鬼祟在作怪。
说完了“鬼吹灯”,再说说为什么盗墓者要把这盏性命由关的灯放置在墓室的墓室东南角呢?除了归结为封建迷信的老说辞,这里面就没有什么别的科学道理了么?

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剧照
中国古代墓葬,除了少部分凤毛麟角的高等级大墓外,多半选择坐北朝南的型制,即作为墓室薄弱点的墓门一般朝向南方。盗墓者处于盗掘方便的考虑,往往也会选择墓门这处薄弱点开展盗掘活动。
盗墓者在掘开墓门之后,往往会随手将照明工具放在一边,开始盗墓。而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力学原理,人类往往因为“右力”(即右手、右臂等右半侧身体更灵活,力气也更大)的原因,会将重要的物品放在右手中--墓门大开后,在暗无天日的墓室内,盗墓者最首要的工具自然是照明设备,因此盗墓者用右手持有珍贵的光源(灯、蜡烛、火炬等)的肯能性也是最高。
“墓门朝南”、“右手持灯”、“随手一放”将这些细节重合在一起,便导致盗墓者把灯放置于墓室东南的几率最大。
再结合“鬼吹灯”的化学现象,以及盗墓这种特殊活动的诡异气氛,和古人对自然想象的一知半解,当然还有古代盗墓活动是标准的“口口相传”式的经验学,于是才有了摸金校尉盗墓时在“墓室东南角点一盏灯”的民间说法--后来的盗墓者只是遵从了盗墓前辈们总结出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教条化、神圣化,却并没有思考这些经验学的发端。
好了,言归正题,下面正式来聊聊摸金校尉这个民间传说中非常有钱途的职业。
中国历史上的盗墓非常流行,盗墓者可以是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除了部分故意要惊扰死者的政治复仇,主流盗墓活动的目的都非常明确直接,就是图财。墓里有宝贝,总会有惦记宝贝的人。不过,虽然盗墓者众,也不是什么人都配叫摸金校尉。
盗墓源于厚葬,有“宝”即会招掘
盗墓是厚葬的孪生兄弟。另一个提倡厚葬的古文明埃及,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中国人视死如生,活着的时候崇尚享受,死了也不能亏待自己,还要“食太仓”(汉代墓室常见铭文:死了还要享用国家粮仓)。厚葬之风,几乎与中国历史相始终,商代即兴厚葬,此后历代,时起时伏,而盗墓之风则与之形影不离。一方面,墓主人死后要享受,儿孙要尽孝,自然会把大量金银珠宝埋入墓中;另一方面,盗匪、平民、军阀,甚至政府等,又急需钱财救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盗墓记载,见于周代末年。当时有人挖掘古墓,得到了一颗玉印,上面刻有八十个字,最后到了李斯手里,引起了这位学者型官员考辨古文字的雅趣。早期盗墓者的技术水平,因记载往往语焉不详,不得其详。盗墓行为是各个阶层都乐意为之的,古代大墓封土又往往巨大而醒目,逮准了猛挖,往往不愁没有收获。

曹操被民间认为是盗墓者的祖师爷
南派盗墓,则更注重“巧技”,尤其是堪舆术的运用。只有对风水知识有足够的掌握,才能助力他们精准定位大墓的位置,少走弯路。据说广东帮还有所谓的“望闻问切”四种绝技,其功能大多也还是协助判断大墓的位置。
“盗高一尺,墓高一丈”,造墓与盗墓也在进行着军备竞赛。最常见的墓葬防范是加固墓室,尤其是早期的诸侯大墓,往往以巨石头砌墙,墙内充填细沙,给盗墓者的盗墓行为增加难度。长久不得打开墓室,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被发现,盗墓者权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放弃。
第二种墓葬防范是设置机关,这种方法常见于众多的笔记小说之中,如《太平广记》引《酉阳杂姐》载:一伙盗贼掘开一古墓,进人墓道,“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因列炬而人.至开东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还有“见铜人数十枚张目视,俄闻家中击鼓大叫,竟不敢进”等。
除了死人未雨绸缪防范盗墓,活人也会帮忙,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死后被打搅。历代法律对盗墓行为的惩治都极为严厉,动辄死罪。此外,社会舆论对盗墓行为也是毫不留情,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不乏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
不过种种防范和法律的惩治,只能对付的了小贼,古代的盗墓主力军,往往并不是他们,而是所谓的“官盗”。也只有他们,才配叫“摸金校尉”。“官盗”机器开动的时候,席卷大地,无墓不掘,无骸不露,民间小贼实在是望尘莫及。
你也配叫“摸金校尉”?
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被称为“摸金校尉”,实际上,“摸金校尉”也好,“发丘中郎将”也罢,指代的都是官方“盗墓贼”。历史上著名的官方盗墓团伙,多为军阀,手下成千上万的弟兄跟着你吃饭,军费何来?最便捷的取财之道自然是盗大墓,三国的曹操等军阀,南宋伪齐政权的“淘沙官”,五代的温韬,民国的孙殿英,莫不是如此。
曹操并非是“官盗”的开创者,其实两汉之际,官方半官方的盗墓行为已不少见。但曹操的很多行为还是比较突出的。陈琳帮袁绍撰写的讨曹檄文难免夸张,但是多少能反映出一些事实真相:首先,盗墓时,曹操往往亲临现场,这与曹操个人爱好有关,他早年即已从事盗墓活动,劣迹斑斑;第二,曹操还设置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并发明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两个专业军职。

不过,所谓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名称滑稽,很可能只是一句戏言,或是陈琳杜撰嘲讽曹操的言辞。“中郎将”在古代是级别很高的军事职位,以“发丘”(掘大墓之封土)命之,可能性并不高。中级军职“校尉”的命名也是同理,掘坟大队长,捞金小队长,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
至于曹操的盗墓手法,--手法之简单粗暴与民国孙殿英破坏慈禧墓如出一辙,发动军队肆意破坏,中原各地的众多大墓都遭到了空前破坏,史载“无骸不露”。
盗墓盗多了,当然也担心盗到自己头上,只好提倡薄葬,并尽量在墓葬外形上也小心低调,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后世的很多记载甚至有不少关于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不过即便如此,曹操墓还是没有躲过盗墓贼的眼光,当其在2005年被河南考古人员发现时,已多次被盗。

市面上供叶公好龙者把玩的所谓“摸金符”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为何并没有赵飞燕?
历史解密/阅读:3700 -
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
历史解密/阅读:3301 -
馆陶公主为什么会下嫁?馆陶公主和陈午幸福吗?
历史解密/阅读:7053 -
历史上各朝代刺激生育都有哪些方法?
历史解密/阅读:6764 -
古代结婚需要多少彩礼
历史解密/阅读:5272 -
古代皇帝选妃的三大标准
历史解密/阅读:3978
热门历史
HOT NEWS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