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北伐的目的是什么(3)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07-25/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此战孙权集团可谓是精英尽出,阵中包括了吕蒙、陆逊、甘宁、凌统等精英中的精英,但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于防守,所以潜意识中认为张辽应该是加强防守才对,没想到张辽竟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向他们发起攻击。这就是孙权 ...
此战孙权集团可谓是精英尽出,阵中包括了吕蒙、陆逊、甘宁、凌统等精英中的精英,但因为他们平时习惯于防守,所以潜意识中认为张辽应该是加强防守才对,没想到张辽竟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向他们发起攻击。这就是孙权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无功而返
孙权在公元219年、公元公元230年分别发起一次北伐,但均无功而返。不过也达到了以攻代守的目的。

第五、第六次合肥之战:合肥新城成为吴军新的无法逾越之地
合肥新城建成后,相比旧城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多优势。吴军要攻城就必须上岸,此举不仅会暴露出其不善陆战的弱点,而且还要提防寿春的曹魏军赶来断其退路。在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状态下,吴军就会未战先怯,根本不敢放手攻城。
公元233年,孙权再次发兵攻打合肥。此时合肥新城已建成,由于新城比旧城向西后退了三十里,导致吴军不敢贸然上岸,竟待在船中二十多天不敢下船。后来打算炫耀下武力就撤退,但还是被满宠布置的伏兵趁机掩杀,吴军败退。
公元234年,为了配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再次出兵攻打合肥。此次北伐本就是虚张声势之举,在得知曹睿率领大军亲征救援后,孙权就迅速退走了。

合肥新城建好后,孙权想通过北伐夺取合肥的目的已经很难实现,此后,他的北伐只除下实现以攻代守及配合蜀汉军事行动的作用了。
孙权六次北伐无一胜绩,而合肥则成为他的滑铁卢。其中原因之一是曹操提前规划好了战略重地合肥,使其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正如曹叡所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砖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原因之二是孙权及东吴将领们不擅长攻坚战;而且习惯用防守思路指导进攻之战;原因之三是孙权错失良机,如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在即将破城之际却中了曹军之计而退兵,从而错失了攻占合肥的最好机会。
结语
做为一个守成之君,孙权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曹魏,而是为了稳固东吴的防守。因为在战略上,东吴如果只依靠长江天险来构筑防线,就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此时曹操只要突破濡须坞就能直捣建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孙权必须将防线前推至淮南地区,则依据淮河再构筑一条前沿防线,同时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江南的安全,这就是“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要实现控制淮南的目的,孙权只能从中濡水进军死磕合肥。如果孙权从其它路线北伐,那么曹操就会从中濡水南下突破濡须坞直取建业(事实上正是曹操曾多次攻打濡须坞警醒了孙权)。这时,孙权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所以,孙权只能选择从中路发起北伐,死磕合肥,虽然不能击破合肥,但可以达到以攻代守的效果,使曹操不能进攻濡须坞。
所以,虽然屡战屡败,无法实现将防线前推至淮南的愿望,但孙权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续北伐死磕合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以攻代守,不让曹操能肆无忌惮地从濡须水南下进攻濡须坞,威胁建业。而孙权的北伐最终也达到了这个战略目的。
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无功而返
孙权在公元219年、公元公元230年分别发起一次北伐,但均无功而返。不过也达到了以攻代守的目的。

第五、第六次合肥之战:合肥新城成为吴军新的无法逾越之地
合肥新城建成后,相比旧城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多优势。吴军要攻城就必须上岸,此举不仅会暴露出其不善陆战的弱点,而且还要提防寿春的曹魏军赶来断其退路。在这种瞻前顾后的心理状态下,吴军就会未战先怯,根本不敢放手攻城。
公元233年,孙权再次发兵攻打合肥。此时合肥新城已建成,由于新城比旧城向西后退了三十里,导致吴军不敢贸然上岸,竟待在船中二十多天不敢下船。后来打算炫耀下武力就撤退,但还是被满宠布置的伏兵趁机掩杀,吴军败退。
公元234年,为了配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再次出兵攻打合肥。此次北伐本就是虚张声势之举,在得知曹睿率领大军亲征救援后,孙权就迅速退走了。

合肥新城建好后,孙权想通过北伐夺取合肥的目的已经很难实现,此后,他的北伐只除下实现以攻代守及配合蜀汉军事行动的作用了。
孙权六次北伐无一胜绩,而合肥则成为他的滑铁卢。其中原因之一是曹操提前规划好了战略重地合肥,使其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正如曹叡所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砖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原因之二是孙权及东吴将领们不擅长攻坚战;而且习惯用防守思路指导进攻之战;原因之三是孙权错失良机,如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在即将破城之际却中了曹军之计而退兵,从而错失了攻占合肥的最好机会。
结语
做为一个守成之君,孙权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曹魏,而是为了稳固东吴的防守。因为在战略上,东吴如果只依靠长江天险来构筑防线,就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此时曹操只要突破濡须坞就能直捣建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孙权必须将防线前推至淮南地区,则依据淮河再构筑一条前沿防线,同时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建立战略缓冲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江南的安全,这就是“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要实现控制淮南的目的,孙权只能从中濡水进军死磕合肥。如果孙权从其它路线北伐,那么曹操就会从中濡水南下突破濡须坞直取建业(事实上正是曹操曾多次攻打濡须坞警醒了孙权)。这时,孙权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所以,孙权只能选择从中路发起北伐,死磕合肥,虽然不能击破合肥,但可以达到以攻代守的效果,使曹操不能进攻濡须坞。
所以,虽然屡战屡败,无法实现将防线前推至淮南的愿望,但孙权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续北伐死磕合肥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以攻代守,不让曹操能肆无忌惮地从濡须水南下进攻濡须坞,威胁建业。而孙权的北伐最终也达到了这个战略目的。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论剑历史网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扩展阅读:
下一篇:项羽灭秦后实施的分封诸侯策略公平么? 上一篇:诸葛亮为什仫这么器重姜维?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187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17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15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4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2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