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军事历史 > 军事历史 >

抗战时期中正式步枪:作用十分有限的抗战利器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4-08-20/ 分类:军事历史/阅读:
■ 中正式步枪侧视图近年来,受影视剧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并非样样器不如人,像单兵枪械就比日军用的好,依据是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强过日军三八式步枪。但实际情况是:中正式步枪虽为抗战做出贡献,却不是中国军队的主力 ...
    
     ■ 中正式步枪侧视图近年来,受影视剧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并非样样“器不如人”,像单兵枪械就比日军用的好,依据是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强过日军三八式步枪。但实际情况是:中正式步枪虽为抗战做出贡献,却不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且性能也不是全面优于日本三八式。
     “制式枪”产量不足
     旧中国军队的一大问题是“万国造”,即武器来自多个国家,制式各异,无法通用,严重影响战斗力。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展开仿制,并将它作为日后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1935年,巩县兵工厂正式投产,新枪被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一般简称“中正式步枪”)。
     该枪全重约4千克(不含刺刀),全长1.11米,可以兼作步枪及骑枪之用。它采用旋转后拉式手动枪机,发射7.92毫米尖头弹,枪口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正式步枪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躲避战火,巩县兵工厂多次搬迁,生产时断时续,加之造枪材料短缺和质量控制不过关,该枪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1943年,国民党兵工署才完成该枪的工艺图纸、制造模具和检测标准规范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厂同步生产。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总产量也只有40万支左右,这一数量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式枪”。
     性能堪比“三八式”
     中正式步枪最初主要装备国民党中央军的调整师,也就是许多媒体所称的“德械师”。其实,所谓“德械师”仅仅是戴着进口的德国M35钢盔、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则以国产仿制品为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将其称为“德式师”更为贴切。
     抗战全面爆发时,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的中国部队只有属于调整师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同属调整师的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则是以中正式步枪为主,另有少量汉阳造步枪。
     中正式步枪首次参战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由于该枪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初速高,弹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而且尖头弹存速高,杀伤威力大,打到人体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伤。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常见的200-600米距离上的杀伤威力逊于中正式甚多。
     经过战场的实际检验,中正式步枪显示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日本人也领教了中正式步枪的厉害,随即研制出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但这种弹药无论弹道性能还是杀伤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不过,中正式步枪并非完美无缺。首先,中正式步枪的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加上持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就更难拉动。其次,该枪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最后,中正式步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的刺刀(长约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容易吃亏。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广告 330*360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