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名人 >

朱棣是好皇帝吗?解析朱棣为明朝留下的丰功伟绩(2)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6-12-13/ 分类:历史名人/阅读:
然而,清朝文人毕竟生活在酋长们的高压之下,不可能把前朝皇帝说的完美无缺,所以最后补了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意思是:但朱棣在刚做皇帝时的革除之际,杀了很多人,这是倒行逆施,有愧于 ...

  然而,清朝文人毕竟生活在酋长们的高压之下,不可能把前朝皇帝说的完美无缺,所以最后补了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意思是:”但朱棣在刚做皇帝时的革除之际,杀了很多人,这是倒行逆施,有愧于苍生神马的。”当看到这句,大家的“朱棣坏人”之心又可能会涌上心头,然而,不杀建文党羽的话,这些党羽们大有可能、甚至是绝对的会造反,再次搅得天下大乱,战乱四起,人泯生灵涂炭,“战者危道”朱棣不是傻子,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可能去赌这个博,如果真放任那些反叛家属,他们十有八九会去报仇,弄成这样,那罪责由谁来担?只能由那帮叫嚣着“朱棣坏人”的人来担了。

  《成祖本纪》最后补的这一句,牵强附会之心昭彰,试想,一个前朝的汉人皇帝,相貌英俊、武功绝伦、文治煌煌、爱民如子、眼光超远,如果再没点污点神马的,俺们的酋长上司顶替你们岂不是错误的?俺的脑袋被咔嚓都有可能,所以最后必定要黑你一下子。

  这里牵扯出一个“诛十族”,《明太宗实录》里没有,《明史》里也没有,因为编修《明史》的张廷玉等人,鉴于方孝孺后代太多(方孝孺后代上万人),所以没有采信《明熹宗实录》里“诛十族”的说法。试想方孝孺的儿子方德宗、哥哥方孝复都没死(而且后代很多,),十族之说岂不是笑谈?我对“诛十族”的总结是,要么根本没有所谓“诛十族”,只是明朝后期文人喜欢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的一个缩影;要么就是朱棣刀子嘴豆腐心,放过了太多的人,甚至连方孝孺的尸体,都是由其学生廖镛、廖铭、王稌掩埋,葬于聚宝门外山上(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东麓)。

  还有更多的人质疑“靖难之役”,认为朱棣是乱臣贼子,反心昭著、坏的冒水,然而,稍加分析,就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完全出于被逼。

  在朱棣造反之前,已经有五个王被废,看明太宗实录:

  “未几,果有言周王不法者,遂遣曹国公李景隆率兵至河南,围王城,执王府寮属,驱迫玉及世子阖官皆至京师,削王爵,为庶人,迁之云南,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未几,代王桂、湘王柏、齐王槫、珉王楩降为庶人,流漳州,自是朝廷日益骄纵,”

  大意是周、代、湘、齐、珉五王短时间内相继被废,而且受尽侮辱,尤其周王的老婆,还被关进小黑屋,门子封死,只留个窟窿来给她递饭。

  《明史》的记载:

  “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意思是:建文采用齐黄二人的计策,相继无端废掉五个王,燕王被逼的装疯,齐黄二人劝建文铲除燕王,建文帝迟迟未下决定。

  《明史》列传第二十九:“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大意与上相同,这里多说明了一句就是,湘王被建文帝逼得自焚。

  其实,五个王确实“多不法”,也可以说是都有把柄可捏,违法事迹有大的也有小的,就连建文帝自己,被详查起来都有可能有过失,可是燕王朱棣,奉公守法,毫无把柄可捏,建文帝下令抓他,是下了狠心的,所以也是心虚的,他逼死湘王、亲手斩杀内鬼徐增寿时毫不手软,唯独对好评如潮的燕王朱棣迟迟不敢动杀念。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