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解密 >

王羲之行书鉴赏(2)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6-11-18/ 分类:历史解密/阅读:
从《十七帖》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的特点。在首篇《郗司马帖》里,王羲之是在首行就开始进行布局,它的轴线犹如风吹杨柳一般左盘右旋。虽然后面的字体是平白直叙的,但是其中的变化却是首尾呼应的。点画之间,是 ...

从《十七帖》中就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的特点。在首篇《郗司马帖》里,王羲之是在首行就开始进行布局,它的轴线犹如风吹杨柳一般左盘右旋。虽然后面的字体是平白直叙的,但是其中的变化却是首尾呼应的。点画之间,是变化自如,用笔流畅而又融会贯通。该帖的用笔是方圆皆用,刚柔并济,简洁凝练而又动静相宜。

《十七帖》的第二通尺牍是《逸民帖》文笔虽然不长,但是仍见其中字体的转顾多姿。在该帖中,从“东”和“久”字可以看出其中保留的章草书的特点,像回钩、捺脚和转折处的隶书笔意。虽然《十七帖》按标准来说是小草的范围,不过仔细品析的话,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章草遗韵深藏其中。观《十七帖》书,大部分是字字独立,横平竖直的鼻环一直贯穿始终。

书法家王羲之字体

王羲之是一位有着“书圣”之称的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那么王羲之字体有哪一些呢?

临王羲之行书

临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出生于魏晋的名门,在七岁的时候便已经非常擅长书法写作了,有传说当时的晋帝去祭祀的时候,便是要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然后再由木匠将王羲之的字体雕刻出来,可见当时的王羲之书法就连皇帝都想要。

而王羲之的书法更是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字体,他兼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等字体,在反复的精研琢磨之后,将各种字体的长处留为己用,最终形成了兼具各家所长的而又自成一家的王羲之字体。

在王羲之字体中,丝毫看不出有汉魏的笔风。他的书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而最为明显的特征则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就王羲之的行书来说,他的行书学习的是钟繇的,但是钟繇在《四大书势》之中却被归类在隶书一门,可见钟繇的行书在当时还只是创新阶段,他更为在行的还是隶书。而王羲之在钟繇的行书的基础上,将行书的体态笔画都加以改造,将那些钟繇的行书中所带有的“隶味”去除,使得全新的行书显得清新又华美。而在行书的基础上,王羲之有加入了一些草书的特点,形成了王羲之字体中的行书。

他的行书字体形体简略。他多用侧锋,笔势连贯流利,人们便用“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来形容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真迹有传世的吗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之际著名的书法大家。少时的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又受到同样精通书法的书法王敦的指导。天生聪颖,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的王羲之又遍访古迹,学习诸如李斯、张芝这样的前人大家,后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天地,为历代书苑模仿。

王羲之书

王羲之书

“书圣”王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身价又一次拔高,他的真迹作品无不为世人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瑰宝。奈何王羲之的年代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目前没有发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真迹。就连其作品的临摹本也是极为稀少,所以现在只要是临摹本也是极为珍贵的。

二十世纪初,溥仪曾将王羲之的《干呕帖》带到了东北,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流落到民间。到了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卷黑黄色的字帖。他将其翻开来查阅,看到了“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的字样,后又看到署名竟然是“王羲之”三个字。有过多年书画鉴定经验的刘光启立刻认出这是王羲之《干呕帖》的临摹本,这让他大为激动,终于找到了流失多年的国宝!

虽然现今看到的要么是王羲之的临摹本,要么就是刻本。不过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最为出名的行书《兰亭序》在经过多年的流失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后它随李世民被葬入昭陵。虽然这在学界中存在很大的争议,也只有等到考古发掘的那一天,才会知晓这王羲之唯一真迹是否存在的答案了。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