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鉴赏
王羲之行书鉴赏
中国的汉字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才演变形成了后来的字体形态。在秦汉之前主要是以篆书系统的象形字体,彼时的书法较为单一,基本上就是正书。而在两汉之际,篆书被隶书取代,之后又从隶书衍生出楷书,再从楷书的基础上衍生出草书和行书。
王羲之行书
在行书中,用笔要比楷书和草书复杂的多,它即有点画,也有转折,在藏露之间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写好行书,是极具功底的。王羲之行书的用笔变化就十分丰富,运笔之事潇洒飘逸。在书法著作《书议》中是这么评价王羲之行书的,“笔迹遒润,独善一家之美”,还夸赞其“风神盖代”。极为喜爱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称其“烟菲雾结,状若断而还连”,气势就像那栖居雄树上的凤凰,盘踞深潭中的游龙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仅以横画来讲,就有顺锋、逆锋、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长有短,有直有斜,可谓是尽显变化。最能展现,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功力淋漓尽致被发挥出来的就属“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了。该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余,随性而发顺势写出来的旷世奇书。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后也无法刻意写出这样的佳作出来饿了。《兰亭序》真迹被王家后人当作传家宝传承了近两百年之后,几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将其从智果处购回,被其视作珍宝。现今的《兰亭序》临摹本就是从唐太宗那里传下来的。至于真迹本身,据说是随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内。’
王羲之孔侍中帖欣赏
《孔侍中帖》是东晋王羲之所作,唐代临摹的行草作品,文中行草书笔画体态雍容,给人美的感受,现在作品的墨迹被收藏在日本前田育德会。
王羲之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六行字主要是行书,其中的有的字像楷书,有的字像草书,但是在王羲之笔下,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就仿佛是特意这样安排来为作品增色的。从“九月”开始扩大,到“十七日”的笔风收敛,两字相互映衬的和谐给人一种舒心的感受。
一个“报”字虽然用笔较重,但是左右收放有序,仿佛能让人看到作者在提笔前的深思熟虑,看到作者在书写时候的笔姿。第二行最后二字的距离看似过大,但是整体看来确并非如此,因该是作者为了照应第一行末尾的“固”字做的小细节。第三行一个“领”字第一撇写的很长令人瞩目,其他笔画都依附在另一侧,凭借突出这一笔的的写法,让观赏者精神振奋。第四行的“不”字中间的一竖看似已经偏向左边,为了保证美观,王羲之干脆将收笔的一点平放出去。而“忘心”二字的神态和笔态几乎达到同步,恰到好处。
两个“心”字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笔顺大不一样,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旨遣”二字紧密相联,“遣”字之一捺仅蜷缩稍微一露。
“取”字的又旁写法特殊又带动全字精神的效果,最后的“报”字三笔连城一笔,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细锋轨迹上看,都是为全字增色的变现。
王羲之草书鉴赏
王羲之是世人尊称的“书圣”,天下人都知道他写了一幅被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据说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昭陵之中。除了行书之外,王羲之还擅长精通草书、楷书等书体,其中他的草书作品基本上被收录在《十七帖》之中。
王羲之草书
王羲之的《十七帖》其实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是他在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这长达十四年中写的。它是二十八件书信的结合,信是寄给远在益州做官的朋友周抚的。之所以取名《十七帖》,是因为它的第一通尺牍开篇的《郗司马帖》的首行是“十七日先书”字样。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为何并没有赵飞燕?
历史解密/阅读:3700 -
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
历史解密/阅读:3301 -
馆陶公主为什么会下嫁?馆陶公主和陈午幸福吗?
历史解密/阅读:7053 -
历史上各朝代刺激生育都有哪些方法?
历史解密/阅读:6764 -
古代结婚需要多少彩礼
历史解密/阅读:5272 -
古代皇帝选妃的三大标准
历史解密/阅读:3978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