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渭水之盟历史事件介绍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世民如愿以偿登上了唐朝皇帝之位。唐朝这次极不正常的皇权交接,引发了朝廷上下一场极大震动。李建成的殒命,让原来太子派集团成员人人自危。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都曾与李建成过从甚密,眼看李世民登基,他们感到迫在眉睫的危险,先后起兵发动叛乱。
这些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却让唐朝局势动荡,人心不稳。“家不和外人欺”,唐朝接连发生重大变故,引起了北方游牧部族突厥的注意。隋末唐初的突厥,正值全盛时期,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史称“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首领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时刻觊觎唐朝,颇有南下中原之心。
唐朝接连发生的动荡,使得颉利可汗欣喜若狂。想灭掉唐朝取而代之,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武德九年八月下旬,突厥大举南下,“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顺利突破唐朝北疆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唐都长安,八月二十四抵达长安郊外高陵,八月二十八抵达渭水便桥,与长安一河之隔。
颉利可汗显然是骑兵战术专家,这次突击把骑兵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李世民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颉利可汗的十余万精兵已经兵临城下。长安城现有守军不足两万人,李靖等名将和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唐朝要吃大亏,甚至存在被颉利可汗打进长安灭掉唐朝的风险。
然而仅仅三天之内,局势逆转。双方莫名其妙达成和解,颉利可汗率领大军撤兵而去,唐朝躲过一次劫难。此次有惊无险的事件被称为“渭水之盟”。
占尽优势的颉利可汗,为何会一无所获突然退兵?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谈判时,赔款求和,被迫向颉利可汗付出一笔天文数字的金银财宝,据说是把唐朝的国库都搬空了。颉利可汗收获满满,这才满载而归,放过了李世民。因此这次事件被视为李世民的一大耻辱,堪称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细查了一下史料,这种说法的源头来自于唐代史料《隋唐嘉话》。《隋唐嘉话》是唐朝文人刘餗编写的一部野史笔记,并非正史。书中提到渭水之盟时,这样写道:“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意思是说,李世民想和颉利可汗决一死战,大将李靖建议李世民以退为进,先把国家府库中的财货金银全部送给颉利可汗,等到他心满意足退兵时,再在途中埋伏精兵断其归路。于是李世民依计而行,先以重金送给颉利可汗,然后又伏兵偷袭之,大获全胜,把送出去的财宝又缴获回来了。
《隋唐嘉话》记载靠不靠谱?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记载显示,《隋唐嘉话》这段记载很不靠谱。首先,李靖此时并不在长安城,而是远在西北的灵州、朔州一带驻守,根本无从向李世民提这个建议。
其次,颉利可汗退兵过程中,根本没有唐军向他们发起进攻,恰恰相反,李世民为了表示友好,还派遣“殿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作为使者,礼送颉利可汗出境,也就是说颉利可汗在撤退途中根本未发生任何战事。
由此可见,《隋唐嘉话》关于渭水之盟的描述,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子虚乌有之事。退一步来说,即使《隋唐嘉话》的记载属实,对李世民而言也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因为他采取的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之策,先用厚礼麻痹敌方,最后有予以一记重击,击败敌军,还把送出去的金银财帛全都夺回来了。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从《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来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采用了“空城计”,吓退了颉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带领五六个随从,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于是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最终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辉煌时刻。他在极为被动的凶险局面中,沉着应对,布置得宜,使得唐朝躲过一次可能导致灭国的大祸,大智大勇古今罕见。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187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17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13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4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2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