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机借力苏-27腾飞(4)
借助苏-27 中国战机“井喷”式发展 整个90年代,中国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苏霍伊战机及其生产线(只有发动机俄方坚持由它出口),总花费差不多100亿美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采购。有人计算,这甚至超过了解放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总投资。但如全面分析,这笔钱还是花得值得的。那时,国内航空科研部门和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30年前苏联援华时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术而自己研制又非短期能奏效时,只有引进俄方航空技术才是捷径。 令俄方惊讶的是,中方引进战机后,不再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样只是照葫芦画瓢式仿制,而是消化其技术并在借鉴基础上创新。 这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迫需要,也为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同时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27、苏-30的引进,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的第一次现代化跃进后,空军历史上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不出几年,沈飞从仿制苏-27开始,边组装、边改进,推出了新型号歼-11B。该机作为航程远、载弹量大的重型战斗机,与2004年开始服役的歼-10轻型战斗机一起,正好可以实现轻重搭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席佩斯2007年春在鞍山机场参观歼-11B型机后评价,该机气动外形与苏-27相同,但内载电子设备和所用材料已大有过之。俄方试飞员飞过歼-11B后也感叹:“这完全是一种新的飞机。” 为了弥补无法制造高性能发动机这一关键性缺陷,中国引进苏-27的同时,开始了国产发动机的研制。经10年努力,终于在2006年推出了“太行”发动机,从而有效地医治了中国战机的“心脏病”。 近两年,中国航空装备出现了西方以“井喷”一词来形容的飞跃发展:第四代隐形战机相继试飞、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成功、被称为“大运”的运-20也研制成功。国际航空界公认,中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水准已仅次于美俄,而且预警机等技术已超过俄罗斯。 当然,由于中国航空业起步晚,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俄之间继续进行军贸仍有必要。不过,双方已经改变了当年单纯的买与卖的关系,变成合作研制,例如在重型直升机项目上便是如此。 今天中国航空业的巨大成就证明,1990年代对苏-27的引进,堪称当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军售案例。打破封闭的观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这正是这一中国军购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的启示。(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187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17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13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4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2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