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中国历史 >

高适是什么派诗人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6-09-03/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高适是什么诗人 高适是边塞诗人,他写的诗歌大都比较雄浑悲壮,反映战士的困苦和百姓的疾苦,属于现实主义的豪放派。 高适像 高适出生在普通人家,年轻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还到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喜欢结交朋友,杜甫、李白都是他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 ...

高适是什么诗人

高适是边塞诗人,他写的诗歌大都比较雄浑悲壮,反映战士的困苦和百姓的疾苦,属于现实主义的豪放派。

高适像

高适像

高适出生在普通人家,年轻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还到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喜欢结交朋友,杜甫、李白都是他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他最大的愿望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早年经人推荐,在朝为官,后来受不了官场那些欺善怕恶、趋炎附势的事情,而辞去官职。安史之乱,高适被封为节度使,讨伐叛军,平乱有功,再次入朝为官直到临终。

高适写诗,不喜欢用过多的修饰,直接表达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很多的景物和场景都是边塞独有的。为了国泰民安,不少将士只能留在边塞。遥远的边塞条件艰苦,没有亲人陪伴,生活上的条件也很简陋,那里的风吹草动都和国家的安全、稳定有很大的联系。

高适处于唐朝的中期,那时的唐朝很稳定和富裕,但是关于唐初的英雄传奇却在人们口中不断被诉说,那个时代的男子都像成为英雄般的人物,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人民都忘记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高适不喜欢做官的拘束,对国家的忠心却始终如一。国家遇到危难,皇帝都已经到蜀中地区避难,高适却带着队伍冲在前面,和叛军在战场上对峙。军队生活是无聊而又孤独的,免不了思念家乡,借着所见之景,抒发心中的思乡之情。

除夜高适

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着晚餐,聊着天,辞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除夜配图

除夜配图

高适写除夜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但是他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家在外,没有亲人在身边,想到往年这一天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除夜》这首诗写的是高适一个人在外,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小旅馆,旅馆的条件很简陋,连亮着的灯光都冒着寒气,晚上的时光很漫长,他很早就躺在床上睡觉,可是睡了很久都没有睡着,这里不是他的家乡,他只是客居在此,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家人都团聚,唯独少我一人,家人应该都在思念我吧。今天一过又是新的一年,人又老了一岁,双鬓的白头发又添了不少。

这首诗刚开始读上去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读完这后会被诗人的情感带进市里面,这种很强的代入感就是诗人最厉害之处。

旅馆是个很平常的地方,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住过旅馆,旅馆这个景,一下就让人想起住旅馆的经历。高适第一句的后半段一个问句,就如同一个互动,是和读者的互动,读者也跟着诗人在心里问无眠的原因。第二句就是答案,原来今天是除夕夜,诗人不说自己想家人,反而说家人在想他,家人舍不得自己,其实是自己舍不得家人,想念家人。第二句的后半段是诗人的感叹,又是一年了,又老了一年。《除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感染力。

别董大 高适

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是用来赠别友人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大家多次在送别会上,以表达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别董大》配图

《别董大》配图

《别董大》其实一共有两首,除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另一首是“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这两首诗是高适用来送别自己的朋友董庭兰的,董庭兰是一名琴师,但是他擅长的七弦琴却并不被人们接纳,属于不入流的乐器,当时的主流音乐是胡乐,所以无法在长安立足的董庭兰只能离开另谋生计,两人在睢阳相遇,有了短暂的相聚,因为董庭兰只是路过这里,之后还要离开继续赶路,所以高适做了这一首诗赠他。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