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的制作过程
历史渊源
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浙江海宁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基本特征
海宁皮影戏有声腔、皮人脸谱造型、剧目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声腔古老。南宋初,皮影戏刚传入海宁时,唱腔比较简单,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形成海宁皮影戏自己的曲调。
有三个系统:一是乱弹,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主腔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龙、叫王龙等;二是高腔,幽美姻雅,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楼、十八板、当头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锣鼓,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有艳阳天、太极阴阻、祥云万道、倒地煞等。
整个音乐曲牌曲调近百种,留下了四十种。
其次是皮人脸谱造型颇具特色。其脸谱既接近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它按忠、奸、贤、义的不同性格,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来加以夸张、塑造。为了符合剧情发展,适应操作上的艺术需要,有时候同一个人物要换几次头面。
主要剧目
剧目也是非常丰富,大戏小戏、文戏武戏,有近三百个剧目。好多剧目是其它剧种没有的,如《聚宝盆》、《后玉婿蜒》等。由于皮影戏剧目系老师父口传,一般艺人只能演二三十个热门戏,故剧目失传较多。现已搜集到的剧目243个,其中正本戏78个,开台折子戏(大多为武打戏)165个。
表演特点
皮影戏的表演:皮影戏的表演是艺人通过两根以上的竹签,在一块白色的小银幕背后操作着皮制的影人,通过强光的照射,影人变得通体透明,色泽鲜艳夺目,艺人用竹签棒调度人物的多种动态,使这些皮制的影人个个栩栩如生。根据表演剧目的需要,除后场伴奏人员之外,前场操纵影人的艺人少则二人,多则七、八人。
制作工艺
海宁皮影的主要制作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传统文化特色。
皮影的制作较为复杂,前后共有数十道工序。先要选材,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或牛皮,经去毛、刮挺、去脂后拉紧晒干;然后画稿,即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再将设计好的画稿拷贝到经加工过的皮上,并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以不同的色彩,一个人物就是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
为了颜色不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还须罩上一层清漆。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并在背后装上翎管,套进竹签棒。一个人物最少须两根签棒,动作复杂的形体则多达六、七根。现有新制皮影均为斜桥剪纸艺人王钱松所制。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盘点明朝最惨的5位皇后
文史百科/阅读:5288 -
历朝开国皇帝的性格盘点
文史百科/阅读:3400 -
宋朝两个不能生育的皇后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阅读:3696 -
明光宗朱常洛的皇后是谁?朱常洛的妃子及儿子列表
文史百科/阅读:4552 -
清朝后妃中福晋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阅读:5875 -
嫡庶之分的由来 嫡庶究竟是怎么区分的?
文史百科/阅读:5775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