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文史百科 >

笔筒的雕刻名家有哪些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1-03-19/ 分类:文史百科/阅读:
笔筒我们都很熟悉,是用来放笔的器物,在古代就是用来搁放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笔筒,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具有收藏价值。那么笔筒雕刻有哪些名家呢? 早中期几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家分别是吴之璠、周颢、潘西凤、邓渭。他们雕刻的笔筒是什么 ...
笔筒我们都很熟悉,是用来放笔的器物,在古代就是用来搁放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笔筒,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具有收藏价值。那么笔筒雕刻有哪些名家呢?

早中期几位著名的文人竹刻名家分别是吴之璠、周颢、潘西凤、邓渭。他们雕刻的笔筒是什么样的呢?有多精美呢?

吴之璠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活跃于康熙年间。

所制笔筒从技法上可分为两类:—是继承明代三朱雕镂法,用深刻作高浮雕,深浅多层。此类深刻高浮雕笔筒在清代早中期较为多见;二是摹仿龙门石刻的浮雕法,创制出“薄地阳文”,即去地浮雕法,金元钰《竹人录》云:吴之璠“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由于吴之璠深明画理,故能在薄地阳文有限的高度上,;表现出画面的远近、层次和透视感。吴之璠另一手法是在笔筒的局部浮雕纹样,其余部位则去地铲除,留下大片空白(妙用中国书画:“留白”特色),也有在空白处刻字题诗落款的,这样就在笔筒上形成一边景物,一边文字的格局。

周颢
周颢(1685年至1773年),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尧峰山人、芷道人,晚号髯痴,嘉定人,为清雍乾时期的竹刻大家。

周颢既是竹人又兼画师,上海博物馆就同时收藏有周颢的竹刻与书画。周颢所制笔筒常以山水、竹石为题材,并且以阴刻为主要技法,刀法纯熟,能以一刀表现纹理的宽窄、长短、深浅,极具画意。笔筒画面的布局有两种形式。一是通景,多为山水题材;二是一边景物,一边文字布局。

潘西凤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州,刻竹于清雍乾年间,潘西凤善以各种技法雕镂笔筒,浅刻、深刻及留青皆佳,所制留青笔筒晕褪变化,如墨分五色,精妙绝伦。又如竹根笔筒(广东民间工艺馆藏),以竹根数节琢制,保留竹根的天然外形,盘根错节,虫蛀斑痕,极尽自然之妙。

邓渭
邓渭,字德璜,亦作得璜,号云樵山人,嘉定人,活跃于清乾嘉时期。邓渭善镂花卉、人物,更长于刻字,浅刻行楷,书迹秀劲,工整雅致。

上述四位为清代早中期最著名的刻制笔筒大师,所制笔筒既有继承明代刻法的作品,又有创新技艺。

以他们为代表,清代早中期竹笔筒的风格是:技法上,深刻高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留青、深刻、浅刻等无所不备、无所不能;题材上,山水人物、庭园楼阁、花卉竹石、行楷文字等题材成竹于胸,并能以刀代笔,笔到意至,令后世只能望其项背,为中国笔筒发展史上之高峰。

乾隆以降至清末,竹刻制品由以笔筒为主演变为以臂搁、扇骨为多。笔筒雕刻之法也有所变化,深刻高浮雕、浅浮雕、薄地阳文、深刻等已极为少见,浅刻与留青是此时的两种主要技法。总体情况是,此时笔筒无论在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趋于简化。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