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故事 >

商鞅的故事_商鞅变法的故事_商鞅变法的故事和启示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8-08-07/ 分类:历史故事/阅读:
商鞅,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 ...
商鞅,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车裂而死。

商鞅——执着进取,锐意变法

姓名:商鞅

生卒年:前390—前338

籍贯:战国中期卫国

商鞅本是战国中期卫国人,出生于没落的宗室贵族家庭,名公孙鞅或卫鞅。入秦后因变法有功,被秦王封为“商君”,因而被称为“商鞅”。

商鞅的故事_商鞅变法的故事_商鞅变法的故事和启示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务。公叔痤虽很赏识他的才华和抱负,但是却直到临死时才向魏惠王推荐他,让他接任国相之职。可是公叔痤同时还对魏惠王说:“如若不用,一定要杀了他,以绝后患。”可是,魏惠王并不赏识商鞅,拒绝接纳商鞅为国相,商鞅在魏国施展抱负的理想化成了泡影。

公元前361年,正在商鞅郁郁不得志时,秦国刚刚即位的秦孝公决心继承父亲秦献公未竟的事业,颁下求贤令,准备变法革新。商鞅认为这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决定离开魏国西行入秦。

到了秦国,商鞅向秦孝公进言“强国之术”,提出了一些变法建议,得到秦王的赏识和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鼓励并支持商鞅变法。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又封商鞅为大良造,支持他进行第二次变法。

商鞅两次自上而下的成功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以控制农户和征收赋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废除分封,实行县制,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

商鞅的第一次变法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发展了经济,使得当时落后的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超过了六国,成为头等强国。第二次变法使秦国更加国富民强,称雄于天下,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斯曾评价商鞅的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商鞅的法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统一的度量衡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础和标准;他推行的编户制和什伍制,成为后世保甲制度的依据;他制定的郡县制后来被秦始皇推向全国,也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正是因为这些,梁启超才将商鞅誉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然而,但凡革新变法必定要触及旧贵族的利益,为了推行新法,商鞅严惩了大批权贵,其中包括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也因此得罪了太子驷(秦惠王),以致在秦孝公死后惨遭车裂之祸。

成才启示

志当存高远。

大丈夫当立赫赫功名于世界。

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奋斗和牺牲才能实现。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