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诗词大全 >

刘驾唐诗《乐边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8-10-27/ 分类:诗词大全/阅读:
【作品介绍】 《乐边人》是晚唐诗人刘驾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以讲述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人的内心独白,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体现出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 【原文】 乐边人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 ...
【作品介绍】

  《乐边人》是晚唐诗人刘驾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以讲述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人的内心独白,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体现出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

【原文】

乐边人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注释】

⑴边人:守卫边疆的士兵,即戍卒。边:边疆。

⑵亦:凑足音节,无义。

⑶边头:边疆。

 

【白话译文】

 在家乡要忍饿受苦辛,在边疆能够填饱肚子才是真。亲人如果能够在一起,就算在边疆终老也甘心。 

 

【赏析】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现象,特别在底层社会。例如一般人视监狱为畏途,可也有人苦于无食无家,对入狱求之不得。在封建时代,赴边打仗对一般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事,连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边庭苦”(深知不必到边庭受苦),可见未有以戍卒即“边人”生涯为安乐者。此诗题为“乐边人”,首先就令人惊奇,不免想看个究竟了。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诗篇开门见山,直入情事。似乎有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两句诗便是其人的内心独白。“在乡身亦劳”,这句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边身亦劳”。两下打成平手。这是一比。“在边腹亦饱”,也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乡可不一定了”,于是在边就胜了一筹。这是再比。一再权衡,则此人赴边之志已决。这种比较的手法,可说无可奈何中有其情实。老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另一方面,这比法又明显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乡的更多好处,所谓“在家千日好”,和在边的更多险处,所谓“也知塞垣苦”,以彼下驷,对此上驷。又像是不得已中寻求心理平衡。所以两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个农家汉子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他大约是一个募兵对象。从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团聚,那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从军在边了。也可能彼此离散,他猜测亲人终不免走上同一条路。这使他大做其白日梦:“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要是亲人再能团聚,那真可以在边地终老,乐不思乡了。想得未免太美,赴边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样舒服地养老,“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这未免又成自欺,为自己安然赴边寻找理由罢了。或许“任向边头老”即“任向边头死”的一转语,也未必可知。

  这首小诗就这样曲尽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临当兵者的解嘲。笑有时比哭难看,乐有时自悲极而生,服从中往往夹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过“乐边人”的反常情事,诗人深刻揭示出一种生活意蕴。如此好诗,已无须计较语言技巧之工拙了。

 

【作者介绍】

  刘驾(822—?)唐代诗人。字司南,江东人。与曹邺为诗友,俱以工于五古著称,时称“曹刘”。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公元849年(大中三年),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公元852年(大中六年)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