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解密 >

苏轼年少时视屈原为偶像 堪称粉丝王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7-01-05/ 分类:历史解密/阅读:
苏轼少年时代就喜爱屈原,熟读其作品。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拜。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23岁的苏轼告别故乡四川,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的故居,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废不堪。苏 ...

  苏轼少年时代就喜爱屈原,熟读其作品。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拜。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23岁的苏轼告别故乡四川,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的故居,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废不堪。苏轼见此景感伤至极,心中多年的偶像,一个伟大的身影,一段历史的悲剧,一幕幕浮现眼前。在含泪祭扫屈原庙后,他满怀深情创作出名篇《屈原庙赋》,此作成为苏轼三十多篇辞赋作品中,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屈原庙赋》不是简单表达“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全文与屈原的灵魂对话,把偶像悲壮惨烈的一生和崇高的爱国激情完整地渗透在如泣如诉的笔墨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年轻才子对历史伟人的心驰神往和对屈原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

20150209151322_3WAuB.thumb.700_0.jpg

网络配图

  据清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记载,也是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也是在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途中,路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然建有一座屈原塔,苏轼惊异之余挥笔写下了五言古诗——《屈原塔》:“……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作者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塔》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苏轼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