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解密 >

王昌龄的爱国诗分享(2)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6-11-03/ 分类:历史解密/阅读: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虽然亳州刺史闾丘 ...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虽然亳州刺史闾丘晓在案情审理之后,被绳之以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王昌龄生平介绍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王昌龄画像

王昌龄画像

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虽然说开国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但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渐渐走向了没落。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这首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出塞》 诗画图

《出塞》 诗画图

关于王昌龄所写的《出塞》,一共有两首诗。《出塞》其一具体内容如下:这首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既表现出作者以及他所带领的将士们的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这首诗就与上一首诗相比,在表达的主题方面,侧重点就发生了变化。“战罢沙场月色寒”这一句烘托了一种战争结束后的悲凉气氛,本来胜利了是应该高兴的,可却连月光都变得那么寒冷,表达了王昌龄以及无数的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时,最后两句也表现出唐朝的士兵们骁勇善战,加油的鼓声还没有停,敌人便被打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整体来说,《出塞》这两首诗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塞下曲王昌龄说的是什么事情

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诗画图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