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历史解密 >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平叛与复兴的起点?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16-10-21/ 分类:历史解密/阅读:
起兵范阳。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今北京)崛起,与他在同契丹、奚两个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于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事实上,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并不仅仅是他的昏庸和任人不明,而是他需要安禄山这样通达边事的蕃 ...

  起兵范阳。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今北京)崛起,与他在同契丹、奚两个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于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事实上,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并不仅仅是他的昏庸和任人不明,而是他需要安禄山这样通达边事的蕃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禄山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群与他种族、出身类似的武将,形成了一个关系胶固的军事集团,而粟特人在其中更占有很大的比例。除了史思明外,在安史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何千年、安太清、安守忠、康节、安武臣等一大批粟特族武将。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久蓄异志的安禄山终于在范阳起兵,誓师南下。几天之后,太原等地的报告陆续送到了长安,唐玄宗与满朝文武都震惊不已,只有宰相杨国忠却喜不自胜,因为他之前的预言终于应验了。

  十一月十五日,玄宗派刚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募兵六万,去防守东都。同时,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部署:以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派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避免这两镇落入安禄山亲党之手。同时,他任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曾在西域屡建奇功的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带着在长安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开赴陕郡(今河南陕县)。

  然而,叛军前进的速度非常惊人,十二月初,已进抵黄河北岸,灵昌(滑州,今河南滑县)、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叛军直逼东都。一经交手,封常清就发现他临时招募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范阳虎狼之师的对手,只能连连败退。到十二月十三日,洛阳就落入了安禄山叛军之手,封常清率残部与高仙芝会合之后,退往潼关,并组织起坚固的防线,暂时稳住了阵脚。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一代名将,他们退保潼关的决策,在当时无疑是合理而明智的。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认为他们不战而退,竟然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死。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文书中,保留着封常清在临死之前呈给玄宗的《谢死表》,其中先分析战况,希望朝廷能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清晰的认识,最后说:“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千载之下,读到这样字字泣血、披肝沥胆的文字,仍然令人震撼。

  临阵处死大将,实在是兵家大忌。那么,由谁来接替他们呢?玄宗想到了因病在家休养的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哥舒翰,命他前往潼关镇守。哥舒翰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局面呢?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但他面临的局势却非常不利。就在他称帝前不久,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兄弟就分别杀掉了安禄山派来的守将,举兵声讨安禄山,一时间,河北二十三郡就有十七郡响应,极大地牵制了叛军在河南的军事行动。河北地区是安禄山的根据地,为解决后顾之忧,安禄山迅速派史思明率军夺回了常山,颜杲卿被杀,河北诸县又落入叛军之手。

  不过,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却在五月的嘉山(今河北正定东)之战大破史思明,斩首四万级,军威大振,再次切断了洛阳与范阳的交通,叛军人心惶惶。只要潼关坚守,郭、李二人即可引兵直取叛军老巢范阳,平叛的局势就会豁然开朗。对于这一点,郭子仪、李光弼十分清楚,久经战阵的老将哥舒翰自然也十分清楚,而安禄山则是忧心如焚。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