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各势力地图 东汉末年势力图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顺序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什么?东汉末年三大战役资料简介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战乱纷纷,其中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三个大规模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为著名,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下面比一比装修网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什么?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的共同点:
1.都是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规模的战役;
2.且东汉末年三大战役都使用了火攻战术,最终都是以火攻结束战争;
3.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4.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资料简介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主角】:曹操和袁绍
【官渡之战时间】: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
【官渡之战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官渡之战过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而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意义】: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角】:曹操以及孙权、刘备、周瑜
【赤壁之战时间】: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战地点】:赤壁、乌林
【赤壁之战过程】: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最后以火攻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曹操北回;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两杠四星是什么军衔
【赤壁之战意义】:,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主角】:蜀汉、五溪蛮夷;东吴
【夷陵之战时间】: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夷陵之战地点】:夷陵
【夷陵之战过程】: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意义】: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什么以及东汉末年三大战役资料的介绍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手串不能带双数吗?手串为什么不能带双数?
传统文化/阅读:4655 -
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的_古人过中秋节的方式_古人过中秋要做什么
传统文化/阅读:4579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如何过中秋节 月饼何时才出现
传统文化/阅读:5034
热门历史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