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濮议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论剑历史网 - www.680069.com/2021-06-10/ 分类:中国历史/阅读: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 ...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濮议事件

1、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被仁宗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即位之初,由于英宗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代为处理国事。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宋英宗亲政仅仅半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对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名分进行讨论。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九日,韩琦等人再次提出此时,于是英宗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争论的焦点在于英宗到底是该将濮王赵允让称为皇考(已故的父亲),还是该称为皇伯考(已故的伯父)

观点一,称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赵允让是英宗的父亲,英宗理应称其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

观点二,称为皇伯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赵祯)的堂兄(赵允让),当然要称为伯父。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两制官员,以及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英宗倾向于称濮王为皇考,但又苦于无法明言,只得由着大臣们去争。争论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曹太后下诏同意将赵允让称为“皇考”告终。后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京为官。

然而英宗在位仅四年就驾崩,未及给父母上谥号,此事也不了了之,赵允让的谥号仍为“王”,三位妻妾则并称“王夫人”。

2、如何看待濮议事件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此事似乎极为荒唐,皇帝给生父定什么名分,真的会关系到国家命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以当时的眼光看,此事却是必须“上纲上线”的。一方面古代以儒家治国,“孝”的观念极为重要,更何况皇帝的一言一行关乎天下,皇帝如果都不遵守“孝道”,如何让天下臣民遵守。出于“孝”,英宗自然应该将濮王称为皇考,毕竟那是生父。另一方面,这又关乎到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之后在皇位继承方面产生隐患,出于继承权,英宗自然应该将养父仁宗称为“皇考”,而将生父濮王称为“皇伯考”,正如“立嫡立长”的原则一样。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设身处地的想想,大臣们能够针对此事据“礼”力争再正常不过,毕竟这的确关乎到宗族礼法。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趣读历史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广告 330*360

热门历史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论剑历史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剑历史网自媒体 联系QQ:168151051 Email:v1686688@qq.Com | Copyright Www.680069.Com.论剑历史网.著作权所有 | ICP备案:湘ICP备2022006757号-20 | 未经本网协议不得私自复制粘贴转载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