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监察制度历史介绍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都察院
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余人,均为正七品。其它还设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等机构。官在外而加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等员。
清朝都察院
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初沿明制,设都察院。天聪十年,谕曰:“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许直言无隐。”崇德元年,置承政、参政各官。崇德二年定承政一人,左、右参政满、蒙、汉理事官各二人,后省。顺治元年,改为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各二人。汉左佥都御史一人,先用汉军,后参用汉人,乾隆十三年省。外省督、抚,并以右系衔,即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为督、抚坐衔。乾隆十三年停右都御史衔。

都御史为都察院的长官,相当于汉、唐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则相当于御史中丞,佥都御史则与侍御史仿佛,三者都是主领或分领院务的长官。监察御史则为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至于派遣充任巡按者,则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崇重。都御史的职权总的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具体可分:“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记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以上三项为纠弹权。“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此为监试权;“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此为司法权;“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此为临时派遣;“都御史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他如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项,皆因事特设。”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
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是封建社会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明代都察院设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正二品。清代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其品级几经变化后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并辅佐左都御史工作,为正三品。
右都御史
右都御史为明,清两代的官职。雍正八年升从一品。清代为总督坐衔,乾隆十四年上谕,凡出任总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总河、总漕及各省巡抚,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或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左右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职。从一品。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俸禄
左、右都御史为一品,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左、右副都御史为三品,年俸银130两,禄米130斛。另外,雍正以后,官员还有“养廉银”,多为俸银的10~100倍,比如根据《大清会典》,总督的养廉银最高可达20000两,巡抚可达15000两。
美女手机壁纸 〖寻图网〗

历史行业推荐公众号:历史阁楼公众号
更多有趣的历史,更多有趣的野史趣闻!欢迎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公众号ID-(xue_lishi)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历史
Recommend article-
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4187 -
明朝太监和唐朝太监的区别比较
中国历史/阅读:4217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介绍
中国历史/阅读:7513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唐朝时期的农民1年要缴多少税?
中国历史/阅读:5820 -
北洋军阀的性质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中国历史/阅读:4744 -
夏朝历史真的存在吗 夏朝为什么不被承认
中国历史/阅读:5212
热门历史
HOT NEWS